在体育竞技的舞台上,运动员总是备受瞩目的焦点。但有一个群体常年活跃在水边,却鲜少被归类为"运动员"——他们就是游泳救生员。这群身着红色制服、时刻紧盯泳池的守护者,究竟能否被称为运动员?这个问题引发了行业内外不少讨论。
▍专业技能:不输运动员的严苛训练
职业游泳救生员需要掌握200米混合泳(2分30秒内完成)、25米潜泳等硬性指标,部分地区还要求掌握心肺复苏(CPR)和脊椎损伤处理等医疗技能。美国救生协会数据显示,90%的救生员每周要进行至少8小时专项训练,这与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高度重合。
▍身份争议:体育精神与职业属性的碰撞
反对者认为救生员属于专业技术岗位,其核心职责是安全保障而非竞技。但支持者指出:国际救生联合会(ILS)每两年举办一次"世界救生锦标赛",设有模拟救援赛、障碍游泳等竞技项目,中国队在2019年赛事中曾斩获4金——这恰恰符合竞技体育的特征。
"我们培养救生员时,会把50%的课程时间分配给体能训练,"某省水上运动中心教练王磊表示,"他们可能不会站上奥运领奖台,但绝对配得上'运动健将'的称号。"
▍行业现状:被低估的水上多面手
目前全球约有600万持证救生员,其中我国在册人数突破120万。尽管他们需要持续保持运动员级别的体能,但社会保障体系仍将其归类为普通技术工种。2023年广州亚运场馆的调研显示,87%的救生员持有二级运动员以上证书,却无法享受相关待遇。
或许正如国际泳联官员马库斯所言:"当一位救生员以3分12秒完成400米障碍救援时,你很难说他不是运动员——只不过他的赛场,永远在生命与时间的竞速线上。"